目前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人口数的15%,15%处于病态中,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特别是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高涨,据专家预测,中国健康产业在未来五年将扩大10倍,其中保健养生市场每年将蕴含15000亿元的市场份额。
药膳,寓医于食,结合药材与食物,是兼具药物功效与美味的特殊膳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
饮食是一门学问,用药更是一门学问,将用药运诸饮食,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之一即药膳食疗。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药膳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起养生之功,中国传统养生药膳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系统地总结药材药效及食疗方面大量资料,选取的在疗效上可靠、简便可行、经济实惠的药膳。药膳寓医之食,既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又可养颜美容、延年益寿,所谓良药不苦口,食之味美,观之形美,效在饱腹之后,益在享乐之中。
民间药膳大全是一部集中华古今传世养生药膳之大成的养生宝典,内容汇集了千百年来中华医典的精华药膳配方、前宫廷御医后人的祖传药膳秘本及中南海权威营养师几十年来实践的珍贵成果。其养生重点在于驻颜、补肾、益肺、健脾、养肝、妇女保健和春补、夏补、秋补、冬补等,其间所收集的十大部分食膳秘方以其权威性、全面性、可视性及可读性而著称。药膳使用者不必打乱固有的生活节奏,不必忍受针石汤药之苦,不必花费任何医药费用,让治疗和养生,全部在餐桌上解决,返璞归真,神奇利用自然界相生相克之至理,使您轻松地拥有健康。
药物是祛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而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药膳不能代替药物疗法,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具体人与症情而选定合适之法,不可滥用。掌握好基本的原则才能可达到调理养生的目的。
药膳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产及生活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而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是药膳的源头和雏形。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国的传统医学才有“药食同源”的理论。现代考古学家已发现不少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现代民族学也发现一些处在原始时代的民族会制作具有药物作用的食品,这些都证明药膳确实可以说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当然,这种原始的药膳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药膳,那时的人们还不是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真正的药膳只能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之后的文明时代。
人类经过了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逐渐认识到食物的一些属性,《淮南子.修务训》说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说明了先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避开有毒的,摄取无毒食物的情况。同时,人们发现有许多种类的食物可以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有些食物吃后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于是,许多即可果腹,又可疗疾的食物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中医学中“药食同源”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人类在发现食物的同时,也就包含了食疗药膳的出现。所谓“药食同源”,应理解为源于同一发现过程,并不是食即是药,药即是食。
在《吕氏春秋.本味篇》载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和桂都是辛温之品,有抵御风寒的作用,又是烹调中常用的调味品。以此烹调成汤液,既是食品,又可是汤药,说明商代已有朴素的饮食疗法,这已经具有食疗药膳的雏型了。
经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使食疗药膳的知识逐渐向理论阶段过渡。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有关食疗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具体的体现在《黄帝内经》,如 “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有 “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有8首属于药食并用的方剂,说明这时药膳的制作与应用也较成熟。在《素问.六节脏象论》称:“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在追求美味的饮食生活中,中华民族积数千年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验证,逐渐地发现、认识和掌握了食物的性味和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并将五味(酸、苦、甘、辛、咸)分别归属于五行(木、火、土、金、水)。依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调整人们日常食物的性味口感,增加食欲,在预防、治疗疾病中利用食物或药物性味的偏胜,纠正或调和人体各部分不协调的状态。《黄帝内经》阐明的食与味、药与味和药食性味之间的关系,并用之于指导医疗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到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标志着食疗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问,他明确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急之道,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 ”。
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它超越了药膳食疗的旧概念,从营养的观点出发,他在书中强调:“夫安乐之道,在乎保养……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的论述,这是中医食疗药膳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中国食疗药膳的成熟和高度发展水平。
明清时期是中医食疗药膳进入更加全面发展的阶段,几乎所有的本草著作都注意到中药与食疗学的密切关系,如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除数以百计的可供药用食物外,还有相当多的食疗药膳方;明代还有一些特殊的本草著作,如朱棣的《救荒本草》,书中所载虽大多非日常的蔬菜水果,但可供荒年救饥拯灾之用,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这些都表明食疗营养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我国药膳的发展是在总结古人传承的经验础基上,吸取现代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因此它具备其理论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其发展具有多样性:
1、总结应用前人的经验而不泥于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中药药性及配伍等理论为指导来配制用膳,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如遵循中药药性的归经理论,强调“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提倡辨证用药,因人施膳,因时施膳;
2、注重中药与饮食相结合,药膳除了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外,还具有食品的一般特点,强调色、香、味、形,注重营养价值,因此一份好的药膳,应是既对人体的养生防病具有积极作用,并对人体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又要激起人们对美食的欲求,给人以余味无穷的昧力;
3、现代药膳的技术操作与特殊应用更是各显其长,除了一般的烹制方法外,还要根据中药炮制理论来进行原料的处理。
通过长期实际,古人总结出来合理使用药膳的如下原则:
1、因时而异
中医认为,人与日月相应,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如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是说在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药膳。
2、因地而异
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使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所不同,有的地处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处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而南方的广东饮食则多清凉甘淡,在应用药膳选料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3、因人施膳
人的体质年龄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
4、因症施膳
应用药膳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花生;而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只有因证用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5、药物与食物配伍禁忌
药物与食物的配伍禁忌是古人长期实践的总结,因此我们使用时应该注意。一般用发汗药应禁生冷、调理脾胃药禁油腻、消肿理气药禁豆类、止咳平喘药禁鱼腥、止泻药禁瓜果。这些禁忌主要表现为: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胡芡黄、百合、苍术;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铜、丹砂;狗肉反商陆,忌杏仁;鲫鱼反厚朴,忌麦冬;猪血忌地黄、何首乌;猪心忌吴茱萸;鲤鱼忌朱砂;雀肉忌白术、李子;葱忌常山、地黄、何首乌、蜜;蒜忌地黄、何首乌;萝卜忌地黄、何首乌;醋忌茯苓;土茯苓、威灵仙忌茶等。
6、食物与食物的配伍禁忌
常见的禁忌如:猪肉忌荞麦、豆酱、鲤鱼、黄豆;羊肉忌醋;狗肉忌蒜;鲫鱼忌芥菜、猪肝;猪血忌黄豆;猪肝忌荞麦、豆酱、鲤鱼肠子、鱼肉;鲤鱼忌狗肉;龟肉忌苋菜、酒、果;鳝鱼忌狗肉、狗血;雀肉忌猪肝;鸭蛋忌桑椹子、李子;鸡肉忌芥末、濡米、李子;鳖肉忌猪肉、兔肉、鸭肉、苋菜、鸡蛋等。
7.药膳与药物配伍禁忌
药膳的药物配伍禁忌,遵循中药本草学理论,即“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的具体内容是: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的具体内容是: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8.病症与忌口
忌口主要包括三类:
某种病忌某类食物
如患肝病要忌辛辣;心病忌咸;水肿忌盐、硬固、油煎、生冷等食物;骨病忌酸甘;胆病忌油腻;寒病忌瓜果;疮疖忌鱼虾;肝阳、肝风、癫痫、过敏、抽风病人忌食发物;头晕、失眠忌胡椒、辣椒、茶等;
某类病忌某种食物
如凡症见阴虚内热、痰火内盛、津液耗伤的病人,忌食姜、椒、羊肉之温燥发热饮食;凡外感未除、喉疾、目疾、疮疡、痧痘之后,当忌食芥、蒜、蟹、鸡蛋等风动气之品;凡属湿热内盛之人,当忌食饴糖、猪肉、酪酥、米酒等助湿生热之饮食;凡中寒脾虚、大病、产后之人,西瓜、李子、田螺、蟹、蚌等积冷损之饮食当忌之;凡各种失血、痔疮、孕妇等人忌食慈茹、胡椒等动血之饮食,妊娠禁用破血通经、剧毒、催吐及辛热、滑利之品;
服药后应忌食某些食物
如服发汗药忌食醋和生冷食物;服补药忌食用茶叶萝卜等。
在使用药膳过程中要坚持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以食疗调养为的基准,结合人们喜于食厌于药的特性,将药食两用的食物与适量的中药辅配,展现食助药力药借食养相辅相生的膳食调养方法,制作出既符合药膳原理又符合现代营养科学的佳肴奉献给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