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水学是在古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学,即对天、地、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长期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宇宙规律理论,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将宇宙的特性概括为三大方面即:宇宙的全息性;宇宙的螺旋性;宇宙的阴阳性。即整个宇宙是由:能量(气)、信息(数)和态势(象)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综合体系。古代风水学也称为“堪舆”在《淮南子》中有:“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它是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夭穷通。
其主要原则为天地人合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具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则要考虑下面所有原则:
一、整体系统原则
整体系统原则产生于本世纪,而朴素的思想则产生于早期,风水理论把环境作为一个综合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次级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其最佳组合如《黄帝宅经》“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因此,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它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
二、因地制宜原则
《周易 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贷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多样,历来建筑风格各异,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栏式竹楼居住;还有牧民则一年四季随着水草情况而迁徙。
三、依山傍水原则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古代原始部落也都是在河边居住,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相适应。
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另一种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覆盖着山坡,从山脚一起到山腰。
四、观形察势原则
清代的《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中进行考察。《考工记》云:“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龙脉源于西北的昆仑山,向东南延伸出三条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条大龙脉都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勘测风水首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顺应龙脉的走向。
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弟。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难,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任何一块宅地表现出来的吉凶,都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只有形势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盖一栋楼房都应当先考察山川大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必无后顾之忧,而后福乃大。
五、地质检验原则
风水学思想认为地质决定人的体质,因此地质检验很重要,现代科学证明地质可在下面四个方面对人产生影响:
1、含有元素锌、钼、硒、氟等较多的土壤。在光合作用下这些元素可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还可通过植物、动物及水体更可对人产生间接影响。
2、潮湿或臭烂的地质。在这样的地质环境中生活,会导致人的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潮湿腐败之地也是病菌的天然培养基,是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源,不宜建宅。
3、地球磁场的影响。地球是一个被磁场包围的星球,强烈的磁场可以治病, 也可以伤人,甚至引起人的头晕、嗜睡、或神经衰弱。风水思想主张顺应地磁方位,根据不同的地质形态,分别采用顺逆缩缀开穿离没对截犯顿十二种点穴方法。杨筠松在《十二丈法》指出:“直冲中煞不堪扦,堂气归随在两(寸)边。依脉稍离二三尺,法中开杖最精元。”这就是说要稍稍避开来势很强的地磁,才能得到吉穴。风水师常说巨石和尖角对门窗不吉,实际是担心巨石放射出的强磁对门窗里住户的干扰。
4、各种有害波的影响。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内有地下河流,或者有双层交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复杂的地质结构,都可能放射出长振波或污染辐射线或粒子流,导致人头痛,旋晕、内分泌失调等症状。
六、水质分析原则
《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不足论。”《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浆之气味惟怕腥,有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药还见效。后经检验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而云南腾冲县有一个“扯雀泉”, 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虽泉水清澈见底,但无生物,鸭子和飞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
风水学理论主张考察水的来龙去脉,辨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环境。
七、坐北朝南原则
中国位于地球北半球,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阳光对人有很多好处。同时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候为季风型。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
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主家道败衰丁稀。因此要避免西北风。
八、适中居中原则
恰到好处为适中。《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彰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哑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吕氏春秋 重已》指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接,此阴阳不适之患也。”可见,阴阳平衡就是适中。
风水理论主张山脉、水流、朝向都要与穴地协调,房屋的大与小也要协调,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门大不吉,房大门小不吉。清人吴才鼎在《阳宅撮要》指出:“凡阳宅须地基方正,间架整齐,若东盈西缩,定损丁财”。
居中还要突出中心,布局整齐,附加设施紧紧围绕轴心。在典型的风水景观中,都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与地球的经线平行,向南北延伸。中轴线的北端最好是横行的山脉,形成丁字型组合,南端最好有宽敞的明堂(平原)中轴线的东西两边有建筑物簇拥,还有弯曲的河流。明清时期的帝陵,清代的园林就是按照这个原则修建的。
九、顺乘生气原则
《管子 枢言》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则以其气。”《黄帝宅经》认为:“正月的生气在子癸方,二月在丑艮方,三月在寅甲方,四月在卯乙方,五月在辰巽方,六月在乙丙方,七月在午丁方,八月在未坤方,九月在申庚方,十月在酉辛方,十一月在戌乾方,十二月在亥壬方。”
现代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
由于季节变化、太阳出没的变化、风向的变化,使生气与方位发生变化。不同的月份,生气和死气的方向就不同。生气为吉,死气为凶。人应取其旺相,消纳控制,风水罗盘就体现了生气方位观念。
十、改造风水原则
《周易》有彖日:“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面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革就是改造,人们只有改造环境,才能创造优化的生存条件,风水学的任务,就是给有关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使城市和乡村的风水格局更合理,更有益于人民的健康、长寿和经济的发展。 |